“十五五”时期,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如何发力
来源: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:2025年11月18日
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(以下简称《建议》)日前对外公布。从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、主要目标,到该时期的战略任务、重大举措,下一个5年,中国将如何蓄力、怎么发力,细节都藏在这份两万多字的《建议》中。
与“十四五”规划一脉相承,《建议》继续把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确定为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。《建议》重提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,并强调要“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”。
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。”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、研究员魏琪嘉在接受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采访时提到,我国经济增速继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,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和重要引擎,但仍需巩固拓展优势、破除瓶颈制约、补强短板弱项。“要实现‘十五五’时期的各项目标,必须要有经济总量的支撑,因此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,保证‘量的合理增长’和‘质的有效提升’。”他说。
从人均GDP(国内生产总值)来看,2024年,我国人均GDP达到13445美元,连续两年超过1.3万美元,但这与中等发达国家的“2万美元”门槛还存在一定距离。面向接下来的关键5年和“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”的目标,应该如何理解“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”?
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做过测算,未来10年(即“十五五”“十六五”期间——记者注)要想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,我国GDP的年均增速要保持在4.5%左右。但他也坦言,再过5年,国际形势、外部环境会如何变化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。“‘十五五’时期干得好,‘十六五’时期就能轻松一点。”刘俏对记者说,“十五五”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,在经济总量增长上一定要有实质性进展。
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强调,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”不再简单追求量的扩张,而必须坚持质量第一、效益优先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“‘高质量’的评判标准,最终要落在是否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商品服务、优美生态环境、丰富精神文化等多层次、多样化的需要上。”张占斌分析说。
实际上,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就没有将经济增长速度作为明确约束指标,而是通过“合理区间”来进行表述,为高质量发展预留了空间。在刘俏看来,这体现了对经济规律的尊重,也为培育新动能、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弹性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显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国的GDP已接连跨越110万亿元、120万亿元、130万亿元3个台阶,2025年预计将达到140万亿元左右。如何在如此大体量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?这次,《建议》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了实体经济上。
记者注意到,在未来5年我国要完成的12项战略任务中,“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”被放在了首位。《建议》提出,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。坚持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方向,加快建设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,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,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在分析上述新提法时,刘俏特别向记者提到了“全要素生产率”的概念。他介绍,全要素生产率是要素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总体效率,决定着经济内涵型发展程度和潜在增长率的高低。《建议》在“十五五”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也提到,要实现“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”。
“高质量发展的核心,就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来推动经济的增长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速的最可靠力量。”刘俏举例说,美国最近20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只有约0.7%,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大产业、大规模生产场景,即使拥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,但科技成果难以在本国实现产业化。“因此,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,就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,夯实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。”


